首页 > 新闻动态 > 本局动态

以“绿”为底 绘就生态新画卷

发布日期:2024-08-16 09:12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量:

巴山峰青,巴河水碧。八月的巴中,就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天然山水画卷。

巴中地处秦巴山腹地、米仓山南麓,是国家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双重生态功能区,也是四川省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2022年11月,巴中市成为全省首个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地级市。

近年来,巴中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奋力推动生态之绿迈向发展之绿,全力打造美丽中国老区样板。

扛牢保护责任 筑牢生态屏障

和平常一样,8月12日早晨7时,巴州区南阳国有林场古楼山工区钟家湾管护站护林员郭勇周的手机闹钟准时响起。起床洗漱、吃饭后,郭勇周身着迷彩服,拿着护林刀,匆匆走出家门,开始巡山护林工作。

无论寒冬酷暑、风雪晴雨,郭勇周年复一年地穿行在这片树林已经25年。

“让绿色覆盖每一片荒山荒坡,是每个林业人的梦想。”每当问起郭勇周为什么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他总是这样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我市涌现出全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最美基层环保人”刘永涛和“全国最美护林员”景祥俊等一批先进典型,厚植生态文明理念,绘就巴中绿色发展新画卷。

“河水清,两岸绿,还有这么漂亮的湿地公园,每天来散散步,心情很舒畅。”8月10日傍晚,南江县集州街道居民张晴和家人一起来到南江河畔的湿地公园散步。湿地公园内,小桥、绿树、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千里渠江从巴中南下,在源头上守住一江清水,对巩固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南江河的良好生态是巴中实施河长制工作以来的一个生动缩影。巴中境内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近年来,我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力以赴打好碧水保卫战,市域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今,在巴中,从城市到乡村,从江河到溪沟,处处可见绿水青山、碧水微澜,生态“颜值”和环境“气质”持续提升。

深挖资源潜力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8月11日,巴城居民李晓平带着一家人早早来到平昌县驷马水乡景区游玩。“这里生态好、景致好,每次来都让人身心愉悦,我们一年要来好几次。”李晓平说。

随着山、水、乡村的不断融合,昔日默默无闻的小乡镇俨然成为平昌县发展县域旅游的一张名片,也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让平昌县这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不断在“两山”本底保护、转化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两山”转化的“平昌模式”。

“这里环境确实‘巴适’。”来自成都的游客杨婷婷感叹道。7月底,杨婷婷携家人上光雾山露营、到诺水河漂流,他和家人在光雾山露营地一起做饭、玩水、聊天,逃离城市的喧嚣。

在巴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不断呈现。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市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老区样板。

随着全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持续推进,荒山变景区、滩涂变公园的美丽景象随处可见。

去年2月16日,经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对巴中市生态产品摸底核算,2021年全市生态产品总值(GEP)为2010.75亿元。

“我们坚持重点攻坚,依托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技术支撑,率先在全省建立以一项标准、一套报表、一份报告、一个平台为框架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度体系,全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市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负责人介绍。

厚植生态本底 打造生态典范

近日,当记者走进巴州区津桥湖公园,明镜般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放眼望去,一派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景象。经过系统治理,昔日的黑水沟已蝶变成远近闻名的市民观光打卡地。

从一沟之变放眼全市,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一直保持良好以上。

日益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质、清丽的山川,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8月10日,在距巴城半小时车程的巴州区天马山森林康养度假区,游客络绎不绝。“春可饮茶赏花、夏来清凉避暑、秋可田园采摘、冬品雪乡美食。”巴州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饶建介绍,依托南阳林场,建成天马山森林康养度假区,先后举办采茶赏花节、“清凉一夏·相约天马”避暑旅游季、高山羊肉美食节等活动。

除了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我市还积极探索绿色资源“变现”新模式,抢抓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碳汇开发试点重大机遇,将生态资产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和经济优势,搭建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载体。组建7家子公司,构建形成“市级总公司+子公司”母子联动、分工明晰、管理高效、运营规范的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实体运作主体,对全市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巴中市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探索迈入新的阶段。

“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推进林地、林木等生态资源收储,依托全市森林资源优势,全力开发CCER造林碳汇项目和森林经营碳普惠(二期)项目,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产品溢价增值。”市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负责人介绍。(记者 翁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