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时政要闻

实施“巴山优才计划” 助推老区振兴发展

发布日期:2020-11-20 09:55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老区振兴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动力,2017年10月,创新实施“巴山优才计划”。

市委书记罗增斌多次强调,“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久久为功的韧劲大力引才、育才、聚才,努力在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三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以“巴山优才计划”为核心的人才政策体系,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做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增加6.19万人、增幅18.88%,人才流失率由22%降低到3%,为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奋力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广开门路“引” 聚力打造人才聚集“洼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事关巴中未来。“巴中的人才引进政策非常丰厚,市委、市政府领导非常爱才惜才。作为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我希望有机会去巴中工作,一起建设巴中。”2020年10月21日,第三届“智汇巴中·才领未来”赴高校专项引才活动走进四川农业大学,前来应聘的四川农业大学学生胡旭表示。

我市连续三年开展赴高校专项引才活动,为充分展示市委、市政府求贤若渴的诚意,从2018年起,市委、市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带队分别赴北京、成都、重庆、西安等地知名高校举办宣传推介招聘会,并现场组织面试。

一组喜人的数据交出亮眼的成绩单:2018年赴高校引才137名、是过往最好成绩的7倍以上;2019年引进219名、同比增长60%;2020年已签订意向协议1280份。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巴中吸引人才的渠道和方式还有很多——

薪酬待遇吸引人才。在我市,引进人才工资待遇可按岗位等级确定,也可根据需要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同时,对新引进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分别发放15万元、8万元的安家补助费和每月1000元、500元的工作补贴(发放期限为24个月)。

前移人才引进端口。我市设立了大学生专项资助资金,与考录到“双一流”高校且愿意学成回巴中工作的巴中籍学子签订合同,按高校学习期间每人每年1万元给予财政资助;实施大学生实习实训计划,提供多项优惠政策,首批吸引100余名大学生到岗实习。

推行柔性引才模式。今年9月,市委、市政府举行“院士专家巴中行”活动,韩杰才、魏于全等50余名院士专家参加,签订合作协议45项。深入推进校地合作,我市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大学等6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28名院士专家、45个专家团队达成长期合作关系。

实施乡情聚才行动。为吸引巴中籍在外优秀人才回流,我市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回引计划的方案》。依托五级人才工作网络体系,分类建立巴中籍在外优秀人才数据库6个,通过开展凝聚乡情活动,为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搞好服务。截至目前,成功回引3729名在外人才,创办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经济实体757家,实现产值7.32亿元。

精准施策“育” 着力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2019年7月,我市印发《“巴山优才千人培育工程”实施办法》,提出从2019年起至2028年,采取分层分类遴选方式,支持培育以“巴山优才”为品牌的1000名左右高端人才。当年年底,我市评选出30名高端人才。按照办法,入选者可享受5万元至10万元资助资金以及每月1000元至1500元岗位激励、成果转化等10项支持政策。

“没想到会被评为‘市级优秀青年人才’。”90后的平昌县玉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是首批创业优秀青年人才。她感叹,今年以来,政府在项目平台、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我要在巴中扎下根去,做一个百年企业。”

此外,为满足各类人才能力提升需求,我市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大巴山干部学院等培训机构,统筹推进引进人才初任培训、执政骨干递进培养、专技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培训计划,培训引进人才800余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100余名、专技人才5000余名。支持各类人才在职提升学历学位,取得国家认可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奖励。

我市既重视高端人才培育储备,也重视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提供人才支撑。

“参加培训以后,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说起2017年在巴中村政学院“锻造”经历,南江县正直镇宝石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林依然感慨。2017年,在外务工的大学生李春林回乡充实村“两委”,并把他在巴中村政学院学到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运用到推动宝石村振兴发展中,很快这个村发生了天翻地覆改变,村“两委”也赢得了民心。

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市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在南江县小河职中挂牌成立巴中村政学院,多元培养,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截至目前,举办村级后备干部人才专修班41个,培训学员8700余人次,储备乡土人才1.8万余名。

我市还印发《关于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教育的通知》,依托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用3年时间提升村干部学历,并给予每名同志4000元经费补助,已支持2027名村干部。

不拘一格"用"  多维度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人,哪里可以展现作为,施展抱负?广大的脱贫攻坚战场,成为何洪川的"锻炼场"。2016年8月,何洪川通过"人才引进"到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站工作。

面对省委号召,2018年7月,何洪川报名前往凉山州帮扶,成为我市住建系统唯一1名赴凉山参与脱贫攻坚的干部。"我将干好我的分内工作,为凉山州全面实现脱贫奔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才使用,平台是关键,成长是导向。作为选派锻炼一批,何洪川是其中一员。像何洪川这样,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优秀引进人才有170余名。聚焦重大项目建设年,我市还选派55名熟悉项目工作的优秀专业人才到市级重点项目一线挂职锻炼;选派40余名医疗、农业、电商等专业人才到对口帮扶协作的成都市、浙江省丽水市挂职锻炼。

"短短三年时间,我从一名事业人员转变为公务员,并担任副镇长。"2016年引进人才李泽忠,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东伦敦大学,2019年调任恩阳区群乐镇副镇长,他说"巴中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我无悔当初的选择"。

平均29.8岁--针对基层一线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年轻干部紧缺的问题,"巴山优才计划"实施以来,我市择优调任一批优秀人才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任职,这是56名人才的平均年龄。虽然年轻,但他们均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所学专业水产养殖、动物科学、作物遗传、农林经济、物流管理等均是基层急需专业。

针对基层一线事业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少、引进人才晋升难等痛点难点问题,我市创新出台引进人才"特设岗位"管理办法,突破用人单位岗位总量、结构比例限制,全市已有43名引进人才通过"特设岗位"聘用到新岗位,65名引进人才享受事业七级职员或八级职员待遇。

召开全市引进人才座谈会,近距离了解人才心声,这已经成为全市惯例。对人才评优-表扬-重用的鲜明导向,在全市形成人才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不仅是表扬激励,我市还提拔重用200余名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优秀引进人才,其中14名成长为县处级领导干部,有些已成长为市级单位"一把手",很多已成为各行各业骨干中坚和领军人物。

贴心服务"留"  广聚四方英才扎根大巴山

木茂鸟集,水深鱼聚。留住人才就是留住未来。对于来巴、在巴的各类人才,我市坚持在"留"上出实招、优服务、解难题。

有家才能扎根,有家才能安心。给予一个温暖的家庭,是最直接最稳妥留住人才的方法。近年来,为保障人才安居,全市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600余套,配套建设"健身房""人才书吧"等设施,已有223名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拎包入住。出台住房公积金新政,优秀人才不受缴存余额和缴存时间限制,最高可贷60万元,累计为13名优秀人才发放贷款412万元。

在巴城望王山下的城市综合体中,"巴中人才公寓"几个红色大字显得特别耀眼,这栋27层高楼,有156套人才公寓。"巴山也有故乡情,终于有根了。"引进人才陈明月在市残联工作,之前一直与单位同事合租着一套住房,前前后后共搬了5次家。2019年入住人才公寓后,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关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化党管人才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确定市委掌握联系高层次人才42名;推行"1对2"党政领导常态联系服务专家人才机制;每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专家人才座谈会,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走访慰问专家人才,帮助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问题。

为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我市成立了市、区县高端人才服务中心,设立"巴山优才"示范窗口,给63名专家人才发放"巴山优才卡",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成立市人才协会,建立跨行业人才会员库,举办交友联谊、游泳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人才业余生活,为500名青年人才发放"青年人才卡",提供购房、购车、婚庆等20余项服务。

多向协同"联"  推进区域人才资源共建共享

巴中位于米仓山南麓,推进人才协同发展的决心和脚步却飞跃千山阻隔。

10月12日,重庆市江北区委组织部、巴中市委组织部在重庆江北区举行会议,签订《推进干部人才工作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建立人才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推动"江北英才"与"巴山优才"对等互认,共享两地专家服务、干部人才培训和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常态化开展干部人才挂职交流等。

在与成都推进人才协同发展中,我市深化干部人才交流合作,一方面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成都挂职锻炼、跟岗学习。另一方面邀请成都专家来巴开展专题讲座和业务指导,两市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学校17对,医疗远程会诊平台7个。

成巴、渝巴签订人才协议,是我市推进人才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为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支撑"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我市积极对接成渝高校、院所、园区和企业,在电子信息、生态农业等领域加强合作,加快承接成渝地区高端人才和产业技术成果转移。巴中企事业单位在成渝设立研发总部、创新中心13个,吸引成渝高层次人才在巴中建立生产转化基地28个。

作为川东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川东北人才协同发展,我市与川东北4市签订《川东北经济区推进干部人才工作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和《川东北经济区高端人才服务跟随机制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川东北经济区高端人才资源共享、评价互认、服务共享等机制,"巴山优才"专家人才可以享受到其他4市20余项公共服务事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水画廊·秀美巴中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为各类英才施展抱负提供了最广阔的舞台;各类英才也紧抓机遇、施展抱负,在巴中的振兴发展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批批优秀人才集聚在革命老区巴中,必将为巴中的振兴发展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